“万绿丛中再添一点红”——五华县双华镇建成利塘径大捷纪念园
时间:2020-09-21 10:08:01   浏览:652  
【字体:  打印





利塘径大捷,是国民革命军二次东征时期,中国共产党在五华撒播革命火种,唤醒农民革命意识,农民参与支援革命斗争的一次重要战役。192510月,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推动下,在周恩来同志参与领导和指挥下,广东革命政府开启第二次东征,一路从广东南部沿海东进,取得连战皆捷的胜利,打垮了盘踞在广东东江潮汕一带的反动军阀陈炯明势力。东征军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战果,一方面是黄埔学生军和粤军中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身先士卒、英勇作战,发挥了先锋骨干作用,另一方面更得益于粤东地区农民的大力配合和支援。利塘径大捷正是东征过程中,农民群众与国民革命军合作痛歼反革命势力的一次战役。周恩来同志在前方捷报中,这样评价“利塘径大捷”:“乡民助战,有若一家,此役已将林虎主力击溃无存。”利塘径大捷之后,五华乃至粤东地区农民运动进一步走向革命高潮。

双华镇党委政府经过多次调研,在利塘径大捷原址建设了利塘径大捷纪念园。该纪念园毗邻棉洋镇葵岭村大风岗,园内设有望乡亭、红色文化长廊、战时指挥所、军事战壕等景观点,通过图片、文字、实物、场景还原等方式综合再现了利塘径大捷战役的历史场景,使当地群众健身休闲之余,又能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。

接下来,双华镇将继续围绕五华县委县政府要求双华镇“建设‘红色热土·森林小镇’”的定位要求,大力书写红色、绿色、古色资源融合开发文章,按照“先急后缓、梯次推进、一址一策”的工作方式,抓好碧石岗陆击战、虎石包围战、冰塘万青楼练兵场、千田水惨案纪念园等一批红色资源的有效保护开发,切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、把红色传统发扬好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,让革命薪火熊熊燃烧、苏区精神代代相传。








国民革命军东征的历史回顾

 

1925年广东革命军队对盘踞在广东东部的军阀陈炯明的两次征讨。陈炯明自1922年冬退据粤东东江一带后,一直和广州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相对抗。1924年冬,他乘孙中山北上之机,自封为“救粤军总司令”,纠集洪兆麟、林虎等部约三万余人,在英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的支持下,准备进攻广州。

东征部署

19252月,广东革命政府决定进行东征,以黄埔军校学生军和粤军为右路军,由军校校长、粤军参谋长蒋介石统领,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,作为东征的主力;滇军杨希闵部为左路军,桂军刘震寰部为中路军。但杨、刘按兵不动,暗中勾结陈炯明。

东征过程

黄埔学生军和粤军由于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勇敢作战,不怕牺牲,发挥了先锋骨干作用,并得到海陆丰等地农民的配合和支援,从广东南部沿海东进,连战皆捷:215日攻下淡水,27日进占海丰,3月上旬连克普宁、潮安、汕头。13日破林虎主力于棉湖,棉湖之战系第一次东征中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,1925313号至15号,东征军在普宁以西的棉湖遭遇陈炯明军将近万人。期间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一团以千人左右兵力与敌军作战,最后艰难获胜。18日又克五华,20日攻占兴宁。第一次东征打垮了陈炯明军主力。

6月,杨希闵、刘震寰在英帝国主义和段祺瑞、唐继尧等军阀的支持下,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。广东形势危急。黄埔学生军和粤军立即回师镇压,在广州工人和市郊农民的配合下,迅速平定叛乱,全歼叛军两万余人。嗣后,广东革命政府由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,黄埔军校编练的军队及粤军、湘军、滇军等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至五军。

二次东征

同年6月,陈炯明利用革命军队回师广州镇压杨刘叛乱的机会,以三万之众重新占领东江一带,并企图勾结盘踞在粤北的川军熊克武和粤南的邓本殷进攻广州。国民政府为了彻底消灭陈炯明军队,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,决定第二次东征,蒋介石任东征军总指挥,周恩来任东征军政治部总主任兼第一军党代表,何应钦、李济深、程潜分任三个纵队纵队长。东征军自101日起陆续出发,经过激烈战斗,一举攻占惠州。三个纵队继续分路进击,11月初收复潮安和汕头,全部歼灭了陈炯明军在东江的主力。

在第二次东征的同时,国民政府派鲁涤平率部进击粤北连山一带的川军熊克武部,派陈铭枢率部进击粤南高州一带的邓本殷部。粤北迅速平定,熊军余部退入湘境。粤南初战失利,后以朱培德、李济深相继为总指挥,分兵四路进击,于1120日占高州,29日克廉州(合浦)。19261月,第四军渡海登海南岛,收编了邓本殷军余部。革命军两次东征的胜利,统一了广东全境,为后来的北伐战争建立了巩固的后方基地。